口腔黏膜病是怎么回事?这些症状千万别忽视
张大妈近总感觉嘴里火辣辣的疼,起初以为是吃了太烫的东西,可过了两周不见好,反而舌头上冒出几块白斑。到医院一检查,医生说是典型的口腔扁平苔藓。像张大妈这样被口腔黏膜病困扰的人不在少数,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。
口腔黏膜病有哪些常见类型
提到口腔问题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蛀牙、牙龈炎,实际上覆盖在口腔内的黏膜组织同样会生病。临床上常见的有三种:
一是口腔溃疡,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。嘴里突然冒出个黄豆大小的"坑",吃饭说话都疼得直咧嘴。一般来说7-10天能自愈,但如果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或超过两周不愈合,就要当心了。
二是口腔白斑,就像张大情况。这种病变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,但医学上视为癌前病变,需要定期随访观察。尤其长期吸烟的人,发现口腔黏膜变白、变硬一定要及时就诊。
三是扁平苔藓,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网状条纹,可能伴随充血糜烂。这种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,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。
为什么会得口腔黏膜病
引发口腔黏膜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,通常与这几个因素有关:
首先是局部刺激。比如戴了不合适的假牙,边缘总是摩擦黏膜;或者有颗蛀牙,尖锐的边缘反复刮伤口腔;再比如吃饭时不小心咬到腮帮子,伤口一直不好。
其次是全身因素。有些贫血患者会得萎缩性舌炎,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口腔真菌感染,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能出现顽固性口腔溃疡。
还有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。临床观察发现,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的人,口腔溃疡的发作频率明显。这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有关。
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
虽然大多数口腔黏膜病不会危及生命,但有些信号值得特别注意:
1. 口腔溃疡超过两周不愈合,或者同一位置反复发作
2. 黏膜颜色改变,出现白色、红色或黑褐色斑块
3. 黏膜表面粗糙、起皱或变硬
4. 不明原因的牙龈出血或口腔疼痛
5. 张口受限或舌头受限
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,都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口腔黏膜科就诊。医生会通过视诊、触诊,必要时做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。
日常预防有妙招
预防口腔黏膜病,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:
保持口腔卫生很重要。每天少刷牙两次,使用牙线清洁牙缝,饭后及时漱口。但要注意,含酒精的漱口水可能刺激黏膜,不宜长期使用。
饮食方面要均衡营养。缺乏维生素B族、铁、锌等微量元素都可能诱发黏膜病变。多吃新鲜蔬果,少吃辛辣刺激食物,避免过烫饮食。
改正不良习惯。抽烟、喝酒、嚼槟榔对口腔黏膜的伤害。有研究发现,同时有这三种习惯的人,患口腔白斑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0多倍。
定期口腔检查不能少。即使没有不适,每年也建议做一次口腔检查。早期发现病变,治疗会好得多。
治疗方式有哪些
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治疗方法各有侧重:
对于普通口腔溃疡,医生可能会开一些局部用药,如含漱液、贴膜或药膏,帮助、促进愈合。的可以配合口服药物调整免疫功能。
口腔白斑的治疗更谨慎。首先要取活检明确性质,然后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治疗、激光或手术切除。术后需要长期随访,防止复发。
扁平苔藓一般采用综合治疗。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控制炎症,配合调节免疫的药物。同时要积极治疗伴随的全身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压等。
需要提醒的是,网络传的很多"偏方"不仅无效,还可能延误病情。比如用盐揉搓溃疡面、涂抹大蒜等土办法,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。
这些误区要避开
关于口腔黏膜病,很多人存在这些误解:
误区一:口腔溃疡是"上火"引起的。实际上现代医学并没有"上火"这个概念,盲目喝凉茶清热可能适得其反。
误区二:不疼就不用管。有些癌前病变早期没有任何症状,等出现疼痛往往已经比较。
误区三:老年人更容易得。实际上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,儿童常见手足口病引起的口腔疱疹,年轻人多发复发性口腔溃疡,老年人则要警惕癌前病变。
误区四:治疗可以一劳永逸。多数口腔黏膜病需要长期管理,像扁平苔藓就可能反复发作,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
建议
后给几点实用建议:
建议养成每月自查口腔的习惯。对着镜子检查口腔黏膜有无异常,尤其要留意舌头边缘、颊黏膜等隐蔽部位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。
就医时好选择正规医院的口腔黏膜专科。这类专科医生经验更丰富,能判断病情轻重。
治疗期间要遵医嘱用药,不要擅自增减药量。有些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很有讲究,比如激素类药膏要"点涂"而非"涂抹"。
保持良好心态很重要。口腔黏膜病虽然可能迁延不愈,但只要规范治疗,多数都能得到有效控制。
记住,口腔黏膜是身体健康的一面镜子。当它频频""时,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:该好好关注自己的健康了。


